談到全球規模的汽車巨頭,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豐田與大眾。而在2021年時,位居第三的雷諾日產聯盟還能緊貼在它們身后??墒窃谌ツ?,聯盟銷量就遭遇大幅下滑,不僅被隔壁現代集團搶走了三強的位置,眼看后面通用汽車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然而聯盟內部卻在不斷“扯皮”。好在日前雷諾日產聯盟終于達成共識,難產的重組協議最終得以落地。
根據披露的新協議內容,雷諾將如日產所愿,把持有對方公司的股比從43%降至15%。這樣一來兩家公司在聯盟中的地位將更加平等。具體業務方面,日產將收購雷諾旗下電動車部門Ampere至多15%的股份。而在歐洲以及印度、拉丁美洲市場,兩家車企將“重新推動合作關系”。那么在新的合作框架塵埃落定之后,重新出發的雷諾日產聯盟將會何去何從呢?
作為聯盟的核心雙方,雷諾與日產在大的時代浪潮之下都選擇了與燃油車“劃清界限”。其中雷諾的步子邁得更早,早早將旗下燃油車與電動車部門拆分,并且明顯更注重電動車部門的建設。而就在前不久,日產汽車方面被曝出將停止為日本本土,以及歐洲、中國市場開發新汽油發動機的消息。就在新的聯盟框架中,有關日產將持股雷諾電動車部門,以及另一家合作伙伴三菱汽車亦考慮投資該部門的信息,都屬于核心內容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從實際情況來說,這一合作項目對日產更像是“贖身”行為。因為此前新聯盟框架有兩個“扯皮”的核心,其一是有關雷諾與吉利的眉來眼去,導致日產對聯盟“婚姻共同財產”的擔憂;另一點便是對雷諾對旗下電動車部門的估值感覺過高(雷諾一直將Ampere的估值定在100億歐元水平,并計劃在今年上市)。這兩點在新框架中其實都有體現,首先吉利汽車將“被排除”在雷諾新的電動車部門業務中。其次,日產最多也只愿意認下雷諾電動車部門15%的股份。簡而言之,贖身意思意思可以,要我當冤大頭就算了。
就如同很多歐洲分析機構對雷諾的評估一樣,作為一家非傳統強勢汽車品牌,其拆分出的Ampere部門也很難在IPO下籌到可觀的資金。逮著日產薅羊毛,成為雷諾轉型電氣化初期的必然選項,同時還能穩定自身對于電動車部門的估值體系。除了讓日產以及三菱認下股權之外,雷諾此前手握的日產股權也或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作為平衡雙方交叉持股比例以及背后投票權平等問題的關鍵一環,雷諾將手持日產的28.4%的股份轉讓給了一家法國信托公司。這部分股權的投票權就被“中立化”,但其股息與出售收益將完全屬于雷諾集團,直至股份出售為止。而從此前談判階段所披露的信息來看,這部分股權基本屬于給日產“定向贖回”的設計。但無論如何,以當前市值來看,這些股份的價值約能達到41億美元。考慮到日產的贖身心切,對雷諾而言,這筆真金白銀遲早屬于“落袋為安”。
不過日產在新聯盟框架下的電動車板塊絕非是花錢贖身這么簡單。作為在電氣化領域整體轉身較慢的日系車一員,日產在面對即將以電動車為主要增量的市場時,需要一個合適的引路人。要說到電氣化轉型的速度,又以歐洲和中國市場領銜,而雷諾恰好就是那個在歐洲電動車市場中擁有話語權的那位合適選擇。以集團單位來計算,雷諾日產聯盟在2022年歐洲新能源車市占率方面位居第七,基本與梅賽德斯集團和特斯拉在同一水平線上。如果考慮到日產能夠借著新聯盟框架攻入歐洲市場,那么集團的整體市占率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兩家公司合并采購或研發預算產生的規模效應,也有助于控制電氣化轉型過程中的成本壓力,比如日產信誓旦旦要在2025年生產第一批低成本固態電池的項目。
這一通過規模化合作實現的成本控制其實不局限于電動車領域,新聯盟框架下的燃油車市場,這一效果或許來的更加赤裸裸。不過這次牽頭的主角或許變成了日產,因為主戰場從歐洲或全球主流的新能源市場,拉回到了印度、拉丁美洲等待開發市場。值得一提的是,燃油車在以上市場中仍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市場前景。
以印度車市為例,2022年全年其新車銷量約為472.5萬輛,由此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中、美車市的全球第三大單一汽車市場。但在新能源車領域,印度去年共銷售相關車輛不足100萬輛,其中絕大部分還是兩輪與三輪車形式,四輪車占比僅為其中的4%左右。
既滿足增量,又能保證體量,還是傳統燃油車賽道,印度可謂是雷諾日產聯盟瞄準的“金礦”。但是這個金礦可以說是名花有主的存在,那便是日產的老鄉鈴木汽車。鈴木在印度可謂是獨一檔的存在,其后是現代汽車與印度本土的塔塔集團。僅以去年的銷量來看,日產在印度的表現甚至還不如雷諾。但總的來說,兩個品牌在高速攀升的印度市場,都尷尬的實現了同比超過10個百分點的下滑。
但日韓系車畢竟是主導印度以及東南亞汽車市場的存在,這或許也是日產有底氣瞄準這里的重要因素。從具體辦法來看,日產或將瞄準“交叉貼牌”這一戰術。這便是前面聊到的提高研發和制造效率,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的辦法。而且作為鈴木背后的大佬,豐田在該戰術的加持下,去年在印度市場收獲了超過22個百分點的同比增幅??紤]到印度市場對SUV的青睞,不排除復活雷諾Duster,以及將雷諾特供的Triber車型等等貼牌日產進行銷售。
在復雜的轉型浪潮下,傳統車企報團取暖是近年來的主旋律。只不過像雷諾日產這樣既有龐大體量,又有復雜歷史包袱的聯盟合作,確實少見。但衣不如新、人不如舊,一方面畢竟是共過患難的聯盟關系,另外雙方恐怕也很難找到更適合彼此的全新合作方。這也是為何上次雙方談判破裂后,我仍然堅信在今年初新聯盟框架一定能落地的原因。畢竟時不我待,已經轉身遲緩的新聯盟,終于重新出發。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