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襲來,ChatGPT表現出的學習、知識能力對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形成很大的沖擊。在知識和教育服務領域,我們將從互聯網時代走向一個怎樣的未來?“人”的學習和努力到底還重不重要?未來的“知識”要被如何衡量?
《看見2033》第二期,深耕知識服務領域的得到創始人羅振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具體的,關于“知識”的藍圖——未來將會有一個數字化的「學分銀行」記錄人的每一次學習,每一分上進和努力。“學分銀行”會成為社會重要信用體系,學校、企業都會參考學分去評價人,也都會成為新的學習機構去賦能每個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AI面前,普通人類的知識還有多少價值?
“從來不存在一個人工智能算法和人之間的競爭,只存在不同的人利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的競爭。”
面對ChatGPT所代表的新一輪的技術革命,許多人擔心在人和機器的關系發生變化之后,人類的知識和學習、工作會被替代。羅振宇表示,歷史上比ChatGPT還要更高級的技術革新太多了,可是一直從來沒有出現過說機器完全替代了人,然后遍地是失業。
看見2033 | 第二期:馮大剛x羅振宇
他只關心新的技術出現之后,人的變化。因為:“所有的事都在人間,都是人和人之間的事,從來不存在一個人工智能算法和人之間的競爭,只存在不同的人利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的競爭。”
“我們只要是人,活在人間,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永遠是這個世界的最核心的算法,剩下全是工具,這是我堅信的一點。”
看見2033 | 第二期:馮大剛x羅振宇
學習和知識的根本價值,最終都會落到“人”身上。
十年后,知識服務領域會發生的事是什么?
“我覺得未來社會,或許會出現第三個信用體系。”
在馮大剛與羅振宇的對話中提到:以目前的信用體系,可能會從三個維度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第一,你擁有多少財富物質;第二,你鏈接了什么人?你自己的身份,你爸媽的身份,你認識哪些朋友?
目前,前兩者基本都實現數字化了,你擁有的物質,銀行知道;你的身份,微信后臺知道。
第三個維度,你認知能力如何,是不是很上進,學習的強度和效率如何?羅振宇認為,這些數據還是一個灰箱,只有一些非常粗糙的鑒定標準。
比如大學畢業證書是一個標準,但是只能證明你高三那一年的水平。你30多歲甚至40多歲了,大學畢業證已經無法證明你的學習狀態。
“未來10年,我猜想,社會對人學習狀態的鑒定標準,信用體系,數字化程度會加深。這套體系,可能會像我們的銀行賬戶一樣清晰可見,可以簡單稱為‘學分銀行’。”
看見2033 | 第二期:馮大剛x羅振宇
或許未來“學分銀行”會跟所有想上進的人有關系。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社會教育機構,甚至是展覽館、博物館會把自己的門票系統接入學分銀行。然后,很多人在求職的時候,在社交平臺上呈現自我的時候,會把學分銀行的評分展露出來。
這套系統可以識別一個人比別人有更強的進步的意愿,可以更快地識別出可造之材。
整體而言,知識系統去測量一個人的知識含量,意義是越來越下降的,這套系統后續會趨向,測量人的學習能力和效率,形成新的篩選機制。
“學分銀行”會帶來哪些改變?
“聲望系統將來就是商業價值。”
在“學分銀行”之下,羅振宇暢想:“建立一個聲望的結界,一個虛構的,看不見摸不著,‘聲望的賦能系統’。”
羅振宇在此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有時候我們去餐館,老板和所有來這兒吃過飯的明星合影,只要他掛了一墻的明星。我們大概率覺得這是一個有人脈的餐館,還不錯,至少老板經營上肯定是很用心,讓我們對餐館平添了一份信心,就是聲望算法。我覺得任何一個學校也是,你像我畢業的學校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張小龍,孟晚舟。”
“這幾個人我可以吹一輩子的,實際上他們的成長跟我沒關系,但我會有驕傲感。”
這就是聲望賦能,我以某種方式和這些人發生了連接,系統就自然把一種力量灌注到我的身上。聲望系統將來就是商業價值,只不過它的商業價值并不見得一定兌換為企業規模。
看見2033 | 第二期:馮大剛x羅振宇
組織成長永遠是有這兩個維度,一個是在共識性下的規模,一個在歷史性下的聲望。只要你堅持這種聲望算法,讓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久,就是一個聲望搜集器,儲蓄罐。
“社會競爭總有人會從兜里掏出一張你沒有意識到的有用的牌,然后這些牌一旦幫助這些人沖到下一個高點,剩下的人就變成大家通用的工具。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聲望系統很有可能就是那張底牌。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