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秒鐘,數十萬張明星演唱會門票就售罄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演出市場復蘇還是“黃牛”的“狂歡”?
就在近期,多位明星演唱會的門票被秒罄,之后又出現“黃牛”加價售票風波。其實“黃牛”加價售票一直以來都存在,也并非沒有整治,但為何屢禁不止?
首先要了解一下目前文娛演出市場情況。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演出市場供給和需求均強勢上行,實現全面復蘇的良好開局。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6.89萬場,較去年同比增長95.42%。
【資料圖】
根據此前第一財經《消費復蘇,你會買買買嗎》問卷來看,在1200多份有效問卷樣本中,被問及“哪些領域的商品或服務是您會消費的?”時,高達90.46%的受訪者都表示今年會在文娛領域進行消費。
疫情3年間,大量的演出被取消,電影撤檔,這些都讓消費者們對精神愉悅類消費的需求更甚,因此無論是今年“五一”旅游的“井噴”,還是上述文娛演出市場的強勁復蘇,都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精神愉悅消費的需求非常旺盛。
與此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3年間由于線下演出的銳減,以販票為生的“黃牛”們也生意清淡,今年演出市場復蘇后,除了消費者的需求“井噴”,“黃牛”們或許也覺得自己的“春天”回來了。
有了消費需求,是不是一定能讓“黃牛”鉆空子?答案是:不一定。
根據筆者的了解,并非所有演出都有倒票的利潤空間。比如一些非明星場演出,消費者的需求也沒有那么強烈,那么“黃牛”去耗費時間精力倒票也不會有很高的利潤空間,因此這類演出不是“黃牛”們的主要運作目標。而五月天、周杰倫等當紅明星的演出則不同,這些流量明星具有大量的粉絲基礎,這就是天然的賣方市場,這類門票成為了稀缺品,一些狂熱粉絲會為了一張偶像演唱會的門票付出極高溢價。有時候一張熱門演唱會門票被炒高十倍價格,甚至曾經出現過一位頂流明星的舞臺演出“黃牛票”要數萬元。即便是如此離譜的高價,依然有狂熱粉絲搶購。
與一般商品不同,文娛演出屬于精神消費,這類商品的定價就要看演出能給消費者提供多高的情緒價值了,所以一般演出的價格不高,而頂流明星能為粉絲提供極高的情緒價值,隨即與之相關票價也就水漲船高,“黃牛”很清楚,這類粉絲是會不惜成本購票的,這就給了“黃牛”很大的利潤空間。只要有利可圖,自然有“黃牛”會持續運作。
其實大部分消費者都并不愿意看到市場價格混亂、高價票滿天飛和搶票艱難的情況的,但也有小部分消費者,尤其是上述狂熱粉絲,在他們看來,“黃牛”的存在給了他們一個能貼近偶像的機會,只要肯花足夠的錢,就能通過“黃牛”購買到稀缺票,滿足自身精神需求。
除了狂熱粉絲的不理性高價購票,相關的管理若不嚴格,也是造成“黃牛”無序炒票的緣由。比如主辦方對于定價、銷售渠道和規則的制定是很有講究的,如果門票定價過高則會被消費者詬病,如果定價過低則給了“黃牛”低成本運作的機會。從銷售角度而言,各個渠道所獲得的票源和占比不同,“黃牛”能在販票領域游走,則多少都有一些渠道資源來獲票,如果要控制“黃牛”炒票,那么就需要渠道商嚴格把關。比如近期一些售票平臺就要求消費者在購買部分熱門演唱會門票時必須實名登記,到入場時需要持身份證驗證信息。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黃牛”表示自己有辦法讓非實名登記觀眾入場。由此可見,還需要加強現場安保和查驗環節的管理,甚至是要建立一套高科技的后臺體系,來通過身份信息、人臉識別等確保觀演人與購票人一致,否則仍然是給了“黃牛”倒票的機會。
最后,筆者認為,要徹底整頓演出票務市場,杜絕炒高價的“黃牛”,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對于不同加價金額的“黃牛”給予細分化的相應處罰,且處罰必須要重,才能讓炒高價票的“黃牛”不敢再為所欲為。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