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益陽市大通湖區不僅生動踐行了“兩山理論”,還展示了湖湘大地上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映生輝的代表性圖景。
▲ 工人們正在采收水草。(劉釗作攝)
(相關資料圖)
“水草長得蠻好,又會是個豐收年!”
五月初夏,艷陽高照,大通湖區生態公司總經理康朝輝望著成片池塘中郁郁蔥蔥的水草,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康朝輝眼前的大通湖,是維系南洞庭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和天然屏障。2018年以前,由于高密度養殖、過度捕撈等原因,水質持續惡化,生態退化嚴重,大湖原有的沉水植物幾近消失。
痛定思痛之下,按照湖南省委提出的“退養、截污、疏浚、增綠、活水”十字方針,大通湖區開啟大通湖修復治理之路,并取得積極成效。前不久,在省會長沙舉行的第54個世界地球日暨湖南省第11屆“愛地球·看我的”公益宣傳活動儀式上,“益陽市大通湖生態修復案例”成功入選“湖南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
變化
“水下荒漠”正邁向“水下森林”
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是洞庭湖的湖中之湖,也是湖南面積最大的內陸湖,被稱為“三湘第一湖”,因其邊緣輪廓酷似心型,又被譽為“洞庭之心”。
進入21世紀,因過度投肥投餌、過度捕撈、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大通湖水質持續惡化,面臨成為一潭“死水”的危險。
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大通湖開啟了“搶救模式”,以“壯士斷腕”的魄力“刮骨療傷”。
如今,大通湖的臨湖精養魚塘已全面退養改種水草,水質得到改善,白鶴、小天鵝、鴛鴦等候鳥重新回來了,一些原本消失的蝦蟹、蚌類、螺類等底棲動物也再度出現,“水下荒漠”正在向“水下森林”華麗轉身。
▲ 大通湖水草長勢良好。(圖片來源:大通湖區委宣傳統戰部)
▲大通湖候鳥回歸。(圖片來源:大通湖區委宣傳統戰部)
水質改善,景觀變化,讓沿湖發展生態旅游觀光、休閑體育運動及健康養老休閑產業提上了議事日程,“水草+”生態旅游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大湖東岸11.5公里綠色長廊、10里水鄉花海、濕地科普宣教館等網紅景點,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
“益陽市大通湖生態修復案例”入選全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正是這一變化的注腳。
▲ 大湖東岸11.5公里綠色長廊。(圖片來源:大通湖區委宣傳統戰部)
▲ 大湖10里水鄉花海。(圖片來源:大通湖區委宣傳統戰部)
實際上,大通湖的努力已經得到了各方肯定。比如,2021年12月,大通湖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重點流域試點,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連續進入兩批重點流域試點工作的試點流域之一,也是21個試點流域中唯一的湖中湖。
今年4月20日,《中國自然資源報》開設的《解碼山水工程》專欄發表的《最山水最中國——我國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綜述》一文,對大通湖生態修復經驗進行了推介。
舉措
“五抓”讓效果看得見
4月5日-4月7日,大通湖區委副書記、區長羅立峰率隊赴國家發改委匯報對接工作,重點了解第二批重點流域試點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規劃區建設國家有關政策情況,并就大通湖區有關具體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匯報。
▲ 千山紅入湖口濕地建設。(劉釗作 攝)
過去的數年間,大通湖區做對了什么,讓大通湖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簡單說來,就是五“抓”,即抓截污減排,抓區域退養,抓流域疏竣,抓引水活水,抓大湖增綠。雖然概括起來雖只有短短20個字,實際干起來卻大費周章,那是雙手并用的“繡花”功夫。
●截污減排,不僅需要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還要扎實做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和流域禁“磷”工作。
●區域退養,既要推進畜禽退養和糞污治理,又要鞏固珍珠和精養魚池退養成果,還要打造水草種植基地,強化長效管控機制,加強禁航禁捕。
●流域疏浚,在持續疏浚入湖水系的同時,還要持續推進河渠清漂清廢。
●引水活水,既要加強大湖換水保障與監管,還要實施河湖連通引水工程建設,同時整治中心城區一河兩岸。
●大湖增綠,做好湖內增容構建生態系統,同時要做好入湖口及溝渠增綠舉措,實施生態攔截。
▲ 大通湖水質持續穩中向好。(圖片來源:大通湖區委宣傳統戰部)
以2022年為例,這一年,大通湖區僅圍繞大通湖水環境治理有關工作召開的區委、區管委會常務會議,就有16次之多——如此高的頻率,足見治理的決心之大。
付出必有收獲。
幾年時間,大通湖水質持續穩中向好,水草覆蓋區域湖水清澈見底,國控斷面水體透明度最佳時期高達2.6米,徹底扭轉了此前水體一片渾濁的局面。
同時,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沿湖植被帶修復超65%,湖內水生植物達17種,以水草為棲息地的底棲動物和魚類重現身姿,記錄到的水鳥多達30余種5萬多只,大湖生態系統日趨完善。
轉化
點水成“金”的成功實踐
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出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通湖區用實踐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
▲ 大通湖區水生植被產業園俯瞰圖。(劉釗作 攝)
經過多年探索,大通湖區的水草實現了從滿足大通湖治理使用,到逐步向外銷售,再到向景觀發展的轉變。水草產業不斷壯大,逐步實現生態產業化,達到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目標,不起眼的水草,成了讓當地“草農”們致富的“黃金草”。
大通湖區積極打造全國水草供應基地,產品迅速暢銷全國,2022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畝均年收入可達8000元,遠高于養魚時的畝均年收入3000元。
▲ 池塘中利用大通湖區水草打造的浮島。(劉釗作 攝)
大通湖區采取“公司+農戶”模式推進“水草+螃蟹”生態養殖模式,在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讓這種生態養殖模式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如今,“大通湖大閘蟹”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國門,出口到新加坡、阿聯酋、菲律賓等地區,2022年實現出口銷售額200萬元,是目前湖南唯一出口的大閘蟹。2023年預計出口銷售額可達5000萬元。
正在積極探索的“文化+旅游+教育”水草研學文旅新模式,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沿湖生態旅游觀光、休閑體育運動及健康養老休閑產業,在成為鄉村振興新的“綠色引擎”的同時,也在帶動著大通湖區文旅產業消費升級,為全域旅游提供強大助力。
▲ 大通湖水草文創產品精彩亮相2022年益陽市春季鄉村文化旅游節。(劉釗作 攝)
“大通湖區將搶抓國家宏觀政策機遇,堅持水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并重的模式,積極打造‘水草+’、稻蝦蟹等優勢產業,大力推介‘洞庭之心 水草之都’品牌,努力在國家新一輪發展戰略中再上新臺階?!泵鎸ξ磥恚_立峰表達了這樣的希望。
這是大通湖區的希望,也是大通湖沿湖民眾的希望,更是綠色發展的希望。
螃白
播撒綠色,種下希望。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