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相關資料圖)
2、”意思是:即使有智能的人,不學就沒有成就,不請教別人就不會知道。
3、這句話出自漢代王充的《論衡·實知》。
4、一、原文節(jié)選春秋之時,卿、大夫相與會遇,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善則明吉祥之福,惡則處兇妖之禍。
5、明福處禍,遠圖未然,無神怪之知,皆由兆類。
6、二、譯文春秋的時候,卿、大夫相互交往聚會,看到動作異常,聽見言談反常,善就說明是吉祥的福祐,惡就判斷是兇妖的禍患。
7、能預先判明禍福,老早就考慮到尚未出現的事情,并沒有神怪的才智,都是由于察覺了先兆。
8、《論衡·實知》為東漢哲學家王充闡述知識來源的重要篇章,把事分為可知和不可知兩類,并相應地強調精思和厲心學問,以求得對兩類事物的認識。
9、這一命題包含了重視實際經驗的唯物因素,批判了當時“圣人生而知之”說。
10、王充反對“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生知論”,堅持“學而后知”“不學不知”?的“學知論”。
11、他認為即使像項托、尹方那樣智慧超群的人,也必須“學而知之”。
12、因此,王充提出了“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
13、學之乃知,不問不識”的唯物主義觀點。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