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車友,“五一”假期你堵車了嗎?
當我在“五一”前一天準備連夜出城,原本以為可以規避掉凌晨出發、蹭免費高速的車群時,我錯了。平時只要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那一天愣是堵了6個多小時,等我到收費口的時候也已經免費了,看來和我想法一樣的人不在少數。
(相關資料圖)
堵在路上一直不動時,我終于明白為什么理想能賣得好:一家人出游,可不就是“冰箱、彩電、大沙發”嗎?尤其是堵車的時候,就算是保時捷918來了,也得老老實實原地杵著(有錢、不怕扣分的土豪想走應急車道的話,當我沒說)。
和擁堵的路面一樣,各新勢力廠商紛紛在“五一”曬出了自己的成績單。
理想汽車4月份總共交付了25681輛車,同比增長516.3%,“斷崖式”領先第二名的哪吒汽車。其中,理想L7在首個完整的交付月實現了交付過萬,對整體的成績有著不小的貢獻。
雖然理想在網上被罵的聲音不小,但卻不能阻擋它現實的銷量好,頗有過去某些日系車型“網上沒贏過,銷量沒輸過”的架勢。
之前,魏牌CEO李瑞峰在某社交平臺上開撕華為余承東:“打鐵還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后是行業共識,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詞?!?/p>
這一波啊,屬于是理想躺著也中槍。
理想算是新勢力中比較獨特的一家,只有它將增程式動力作為唯一驅動方式。因此也有不少人覺得它的技術是新勢力中最落后的,網上也有一種聲音:大廠無增程,小廠無混動。而且之前理想ONE還用的是三缸增程器,在鄙視鏈中又降了一層。
除此之外,理想在網上被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冰箱彩電大沙發,重新定義汽車三大件”。
雖然網上罵聲不斷,但依舊不能阻止理想銷量好。
理想的車是好車嗎?我不好說,但它一定是個好的產品。
華為的余承東曾表示,增程式是目前最適合的新能源車模式,還感謝了李想對這一模式的探索。
“余大嘴”和“李懟懟”,頗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意思。
從技術原理來說,增程可能不那么高級,但是對于廠家和消費者來說,增程都是絕對好用的。
從造車成本來說,過去電池核心原料碳酸鋰價格暴漲,從2021年的5萬/噸,到之后的50萬/噸。
動力電池成本上漲,加之國家補貼退坡,讓不少以純電為主以及只有純電的新勢力壓力倍增,而只有增程式汽車的理想則是減少了這一方面的壓力。
從用車體驗來說,雖然現在充電樁鋪設得越來越密集,但純電車型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續航焦慮的問題。除非你就在城區里開、除非你不準備開長途、除非你家里能裝充電樁、除非你家里還有一輛燃油車。
滿足這些“除非”的話,那純電車型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不然補能的焦慮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用車的體驗。
最近理想在高速充電的事情引起了網上不少的討論,我也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充電站目前沒有禁止增程式的車充電,那這項權利是大家平等都可以享受的。車主在服務區充個電,順便休息休息,有何不可呢?
至于什么“明明可以加油,但是還占用社會資源”的說法,我個人覺得多少有些道德綁架之嫌,既然如此,明明可以選擇坐旅游大巴出行,為什么要占用社會道路資源,出來自駕游呢?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享受,又有誰比誰更有道德呢?
如果我是增程式汽車的車主,碰到態度好一點的純電車主,我可以讓。但如果要說我什么“買得起車、加不起油”,那對不起了,我攤牌了,就是加不起油,你給我報銷油錢,我也可以給你讓。只要我沒有道德,就不會被道德綁架。
增程式雖然目前還好用,但僅僅是過渡的方案。
在上海車展的活動中,理想汽車宣布將推出800V超充純電解決方案,“增程電動”與“高壓純電”兩種動力模式并行,并且首款純電車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4C麒麟電池的車型。
當補能的基礎設施鋪設得足夠密集、充電足夠方便的時候,純電車型的優勢無疑將更大,到那時,增程式確實是個落后的技術了。而在那之前,理想能否讓自己的純電車型站住腳跟,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想是某汽車網站的創始人,他也許不懂技術,但他不會不懂消費者。
從最初叫“車和家”也可以看出,理想要服務的不是駕駛員,而是“家”。它的目標群體非常精準,就是那些有家庭出行需求的奶爸。對于重視家庭的中國文化來說,理想的眼光不可謂不“毒辣”。
如果說操控需要花功夫去體驗的話,那理想的優勢屬于是一眼可以看出來的那種。
對于“冰箱彩電大沙發”的說法,從分享的使用場景來看,官方倒也樂于接受,畢竟這些產品點優勢消費者只要到店,甚至只要通過廣告,就能清晰感受到。
以我自己為例,“五一”期間帶我女朋友去了一趟理想的體驗店,一坐進L7的內部,她就說“這個車真不錯,舒服?!?/p>
我在理想的車友圈還有論壇也潛水了很長的時間,發現有一個玩笑的說法:“理想的車不能去試,不然就要訂車了。”
老實說,還未成家的我目前不會買理想L7,因為對于我日常兩個人的用車場景來看,這個車太大了,另外以我的年紀來說,也缺少一點駕駛的激情。但日后,如果是第二輛車,或者是為了家庭而購買的話,我大概率會選擇它或者是理想L8。
我個人一直覺得,對于一項產品的宣傳來說,使用場景的描繪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大家的消費還是需要一些感性。
理想汽車在網絡上被噴,但是現實銷量反饋卻十分正面,這點對于其它新勢力或許有一些借鑒意義,相較于宣傳一些噱頭大于實際的科技,是否給消費者描繪一個更加具體的用車場景會更好?是否服務好那一部分群體,并形成自己的口碑更好?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