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羊城晚報訊 記者林清清報道:近日,一款聲稱“能殺死所有實體瘤”的“抗癌神藥”又引發熱議。當地時間8月1日,美國一個科研機構發布新聞稿稱,在一項口服小分子靶向化療藥物臨床前研究中,該研究藥物能殺死所有實體瘤。
有沒有一種藥是能夠對付所有實體腫瘤的?在臨床前研究中有效意味著什么?羊城晚報記者就此特地采訪了國際著名腫瘤學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首席專家、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教授。
吳一龍提醒,從臨床前研究到真正能應用于臨床治病救人,還十分遙遠。而目前醫學界尤其腫瘤學界提倡的精準醫學,是更精準才能更有效。雖然理解公眾期盼“萬用神藥”,但不可“聽風就是雨”。
距臨床應用還遠得很
“基本上,在細胞里取得成功到能夠進一步取得成功應用于臨床上的,還不到1%。”吳一龍對記者表示,“在細胞株里進行實驗,距離能夠進入臨床應用還有十萬八千里。它的毒性怎樣?在人體內使用是否有效?這些都還不知道。所以不要一聽到有一個實驗室結果,就覺得馬上能解決病人的問題,不能聽風就是雨。一個藥物的研發開始,從臨床前研究開始,要歷經嚴謹的一期、二期、三期臨床試驗,到最后進入臨床應用,往往需時十多二十年也不在話下。”
吳一龍表示,為了解決人類的各種醫學疑難問題,臨床前實驗的想象空間是很大的,但是最終能否實際進入臨床為人所用,還有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比如在實驗室里,你隨便把一個石灰扔到癌細胞里,所有的癌細胞都會死掉。但你不能讓人直接服用石灰。”吳一龍用簡單的比喻來解釋,“一個藥物即使完成了一期、二期臨床試驗,證實了在小部分病人中有效,到了大樣本病人中卻無效,這種狀況比比皆是。”
更精準才能更有效
那么,理論上,有沒有一種能夠殺死所有腫瘤的“萬用神藥”呢?
“整個醫學以及腫瘤學的發展,目前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要能夠殺死所有的腫瘤,這是做不到、不現實的。”吳一龍回應羊城晚報記者,“現在提倡的精準醫學,就是要更精準才能更有效。那種能夠殺死所有東西的,它的特點往往是毒性比較大,療效沒有那么高。這也是我們提倡精準醫學的原因。”
癌癥是一個涉及多基因、多靶點相關的疾病,對靶點的選擇也很重要。抑制腫瘤細胞時,不能把正常細胞也殺死。“這次的臨床前研究能引發熱議,當然也反映出老百姓對‘萬用抗癌神藥’的渴望。”吳一龍說,“但目前這種情況基本上可以預計,很難成功。”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