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隨著電商、外賣等新經濟形態深刻融入日常生活,配送員成為城市運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能否便利進出社區,帶來了管理與服務的新課題。有的小區選擇“一刀切”禁入,也有社區嘗試有條件開放。建設配送友好型社區,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民生溫度。
近日,江蘇省無錫市落地首個“新就業形態友好型社區”,在智能化勞動者驛站中配備空調、微波爐、應急箱等設施,并設置臨時貨架與快速通道,切實回應配送員“進門難、停車難、充電難”等痛點。上海等地也相繼打造“騎手友好醫院”,開通外賣綠色通道,緩解他們送餐難、看病煩的困擾。這些探索傳遞出一個信號:城市正在以更包容的姿態,關注并改善新就業群體的工作環境。
社區管理服務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單純的物業管理和居民服務,向著更加多元的方向轉變。當前,配送友好型社區的嘗試主要集中于成熟社區,而一些新建社區在是否建設配送友好型社區上顯得有些左右為難。他們既希望配送員便利進出以方便住戶,又擔心過度開放后失管失控,物業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證。居民意見同樣存在分歧、眾口難調,這為配送友好型社區的建設帶來了挑戰。
友好不等于無序,便利不能替代安全,精細化治理勢在必行。
打造配送友好型社區,基礎設施是重要支撐。從清晰的引導標識、合理的路徑規劃,到智能快遞柜、外賣自提柜等設備,都能有效提升配送效率。配送行業作為數據收集的密集行業,通過數據協同,整合電商、物流等信息資源,有助于構建更加精準高效的社區智慧物流網絡,推動城市服務向更加智能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友好需建立在規范管理之上。社區物業方要精管理細服務,既要“引進來”,更要“管得住”。例如,對常駐配送員推行注冊制、加強訪客登記,在服務與管控之間找到平衡點,保障社區內住戶的便捷度和安全性。
配送友好型社區是城市文明與治理水平的一個縮影,其“友好”應是多維度的。既讓騎手、快遞員感受到職業尊嚴與歸屬,又要激活社區經濟發展的潛力,更要讓社區居民感受到獲得感。期待社區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實現“服務一群人、溫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更好展示城市與人的和諧之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莉)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