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13日下午,央行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6萬億元,比上月多3312億元,但比上年同期少1.31萬億元。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61.42萬億元,同比增長9.5%。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8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比上月末低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總體來看,自一季度信貸開門紅之后,社會融資規模連續兩個月不及市場預期。金融數據一般被視作先行指標,5月份金融數據表明當前需要強化逆周期調節力度,期待系列化、組合化的政策工具對沖壓力。
從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結構分析,導致5月社融不及預期的主要因素依舊是國內貸款少增,同時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融資均同比大幅減少。由此,信貸與債券融資均有所減少,導致整體社融增量下行。盡管除銀行承兌匯票之外的非標兩項有所回升,但考慮到監管部門歷來高度重視影子銀行風險,因而非標的微增無法對沖信貸與債券融資的減少。由于今年一季度積極財政政策秉持靠前發力的傾向,地方債發行進度提速,導致二季度債券融資規模下降,這與當月財政系存款大幅多增形成呼應。
目前,M2與M1增速之間依舊保持較大差距,M2增速在5月盡管有所回落,但M1增速環比也有所下降,表明非金融部門依舊沉淀大量流動性,活期資金轉化為定期資金的情況還在延續。5月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貸款,住戶存款增加與M2與M1的剪刀差情況以及各商業銀行通過自律機制調整存款利率的實施形成對應,顯示出二季度以來經濟弱恢復和預期弱化相互疊加導致居民部門保持旺盛的存款欲望,試圖通過跨期分配金融資源以應對整體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
6月9日,央行網站發布易綱近期在上海調研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促進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消息。易綱在座談會上提到,人民銀行將繼續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全力支持實體經濟,促進充分就業,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這被市場解讀為貨幣政策導向轉變的重大信號。央行在2023一季度貨幣政策例會通稿中刪除“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和“逆周期調節”表述,強調“搞好跨周期調節”后,再度重提“逆周期調節”。當前,物價與PMI走勢較為疲軟,再結合金融數據的走弱,當前的確需要進一步強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
經濟運行的剖面數據一致表明當前宏觀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應對總需求不足,需要貨幣政策給出回應。因此,6月13日,央行下調作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開市場操作7天期逆回購利率0.1個百分點至1.9%,回應了市場自二季度以來存在的降息呼聲。隨著逆回購利率下調,中期借貸便利的操作利率以及月末的LPR利率均存在較大概率調降。特別是央行一直強調踐行“預期引導”的前瞻指引理論,此次降息對于提振經濟信心和穩定市場預期有比較積極的作用。本次央行并未采用數量型工具,直接采取了價格型工具,也從側面代表了目前形勢的緊迫。增長、通脹與降息三者的結合,或將進一步打開中長期利率的下探空間,這對于債市以及理財產品將形成利好。最后,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弱化以及債務上限問題的緩解,央行穩定匯率的壓力將有所減輕,這對于目前強化的逆周期調節來講將會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