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召回,幾乎覆蓋了特斯拉賣出去的所有車。
三年的時間,對于特斯拉單踏板強制動能回收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滯,這是這個品牌的一大賣點,同時也是多起事故的“重大嫌疑人”。
隨著一紙召回公告的下發,似乎有了結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隱患終于被坐實
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要求,特斯拉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
自2023年5月29日起,召回部分進口Model S、 Model X 、Model 3及國產Model 3 、Model Y汽車,共計1104622輛。
召回原因為召回范圍內的車輛沒有允許駕駛員選擇能量回收制動策略,同時對駕駛員長時間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況可能沒有提供足夠提醒。
以上因素疊加可能增加長時間誤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可能增加碰撞的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說白了,就是特斯拉的強制單踏板被認為是不安全的,但是對于單踏板這個功能來說,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不同的看法。
從其技術方面帶來的效果來看,其能夠大幅度提升動能回收的效率,所謂的單踏板其實就是默認開啟車輛強動能回收這一功能,其最大的好處就是提升車輛的續航,對于這一優勢我們需要承認,開啟與不開啟之間在車輛續航表現上確實有著很大的差異。
但是從使用的角度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容易讓駕駛員混亂的邏輯,尤其是具有駕駛經驗的駕駛員。
如果說一開始就接觸單踏板功能的車輛,適應過程或許比較容易,畢竟直接能夠養成這樣一套肌肉記憶以及下意識的反饋;但是開慣了傳統車輛之后,問題就來了,這也恰恰與此前形成的肌肉記憶有關。
剎車踏板與油門踏板本來各自管著兩個完全對立的功能,但是當其中一個踏板具備了另外一個踏板大部分的功能后,肌肉記憶就成為了擾亂駕駛員思緒的“不安定因素”,包括我自己在駕駛特斯拉車型的時候,就出現了右腳在兩個踏板之間凌亂的情況。
所以當消費者談及到特斯拉幾次“失控”的事件時,單踏板模式會被特別關注,隨著國家強制召回的落地,或許廣大消費者此前的猜想得到了驗證。
教育消費者的單踏板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特斯拉的召回對于其自身來說或許還不太情愿,因為在召回的通告當中顯示,“本次召回活動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啟動缺陷調查情況下開展的。”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監管機構的約束,特斯拉可能還在堅持自己始終是對的。
特斯拉在國內曾經發生過多起爭議度很高的事件,尤其是發生了人員的傷亡,在當時,很多汽車行業的從業者以及消費者其實都指出了特斯拉單踏板的這一邏輯問題,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并沒有輕易地接觸到真相,從廠家的角度,也并沒有承認自身設計存在問題。
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特斯拉方面的人給出了一個非常驚爆的言論:“對于一些功能,要加強消費者的教育,比如和駕校合作。”
還記得當時聽聞這個言論時,一時不知道要說什么,甚至很難想象這句話出自一家車企的高管,難道這是車企轉型去做教育行業?消費者花錢買車還需要搭售一屆駕駛課程?
教育消費者,不得不說,這或許是一個企業身處頭部位置時便能獲得的“自信與底氣”。
如今面對召回,這也意味著當時的言論是經不起推敲的,甚至是傲慢且不負責任的。
這就好比在吃飯的時候,餐桌上沒有放筷子、勺子或是刀叉,而是擺上了一副奇形怪狀的物件,這個時候餐廳告訴你這是最新的工具,還有各種各樣的好處,但是你需要先出來上隔壁學習一下這個工具如何使用,然后再回到這里吃飯。
明明放著經過歷史經驗總結傳承下來東西不讓你用,非要改變你的習慣,這其實就是特斯拉強制單踏板這件事引起爭議的關鍵點,都說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一件不太尊重人的做法,但是廠家還要PUA消費者。
中國的汽車市場,是現在全球范圍內新能源銷量最大的地區,中國的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或許相對其他地區更有發言權,而且從整個汽車市場的角度來說,其他品牌難道不知道一項技術究竟是好是壞?
如果針對某個品牌或某個產品,需要消費者再回到駕校回爐重造,那此時不禁要問,究竟是駕駛人有問題,還是車有問題?
打消教育消費者的念頭
從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看,正是汽車行業變革的關鍵之時,由此引發了多方面新技術的誕生,這些技術覆蓋了能源、交互等多個方面;再加上汽車產品自身的發展其實進入了一個瓶頸期,車企都在絞盡腦汁在產品上體現出差異化。
所以說未來消費者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的事物、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理念。
但是當一個新產品出現的時候,消費者從接觸到接受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車企用什么手段來吸引用戶,還靠教育消費者嗎?
教育消費者這件事情其實就是車企把自認為正確的事情強加給消費者,還記得那句話嗎?“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嘴上說的是深入研究了消費者的訴求所作出的決定,但是消費者可能并不這么想。
新形態的產品、技術或者是功能對于消費者、對于市場來說是需要的也是歡迎的,但是最核心的要點是是否契合消費者的訴求,如果不是以此為前提,索性把這個功能砍了得了,省的還得再絞盡腦汁去想一個夸它的理由。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放下高傲的姿態,消費者不需要被教育,堅持自身的“倔強”,終將自食惡果。【iDailycar】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