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資困局”系列的前五篇報道中,我們已經詳細分析了日系三駕馬車——日產、豐田、本田,以及韓系的現代起亞在中國市場的困境和如何“解困”。本篇我們來聊聊歐美系品牌,并對整個合資板塊做一總結。
(相關資料圖)
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轉變,日漸滑落的不僅僅是日韓系車,同時還有長期占據世界汽車霸主地位的歐美系品牌。盡管大眾、通用等企業已經提前意識到適應市場的重要性,沒有像韓系品牌一樣迅速崩潰,但從轉型效果來看,依然還未脫離“陣痛期”。
在北京一家雪佛蘭4S店內,劉先生來保養自家的邁銳寶XL,他告訴筆者,家里人都喜歡美系車,本來想買老款邁銳寶,但考慮到空間需求最后購買了邁銳寶XL。車輛開起來并不順心,油門踏板和后視鏡都壞過。“售后說同一批出廠的車都有這個毛病。”
論壇里,像劉先生一樣“粉轉路”,甚至“粉轉黑”的美系車主有很多,美系車在國內市場競爭力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從賬面數據來看,上汽通用2022年累計銷量103.7萬輛,雖然守住合資品牌前三名的位置,但同比下滑18.8%,頹勢愈發明顯,旗下三大品牌——凱迪拉克、別克和雪佛蘭分別下滑14%、22%和27%。
美系另一大品牌福特在中國市場也難以從低谷中爬出來。長安福特去年銷量為25.1萬輛,同比下滑17.61%,在2019年開啟“2.0戰略”后,長安福特銷量有過“曇花一現”般的小幅爬坡,但增量沒能延續,即便去年蒙迪歐換代上市、福克斯換回四缸機,也沒能“盤活”長安福特這盤棋。
美系燃油車在燃油經濟性方面不如日系,品牌號召力和品質不如德系,配置和性價比又不如國產,再加上三缸機因素,導致美系車優勢盡失。價格已經打了“骨折”,但還是拉不動銷量,品牌溢價能力也嚴重受損。筆者走訪的幾家4S店,多款車型降價,像曾經的熱門緊湊型車威朗,低配車型裸車價不到10萬元就能拿下。
此外,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上,上汽通用和長安福特也已經落后。上汽通用基于奧特能平臺打造的純電動車將在今年陸續發布,如別克E5和雪佛蘭一款全新純電動車型。但根據別克現有新能源車——微藍6和微藍7的銷量來看,2021年,微藍6平均月銷量維持在2000輛左右,進入2022年以來,月銷量下滑至1000余輛,微藍7則一直銷量慘淡,月銷量僅二三十輛,業內普遍認為,別克E5推出后也很難為別克撥開烏云。
長安福特曾宣布,到2021年將投放5款新能源車,但直到現在也沒能實現,今年也沒有相應的規劃。目前福特中國官網上只有3款在售:領界EV、銳際插電混動版和Mustang Mach-E,其中領界EV是江鈴福特旗下車型。
歐系品牌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大眾及捷達品牌2022年銷量為239.71萬輛,同比微降。合資企業中,根據乘聯會數據,一汽-大眾銷量與2021年基本持平,上汽大眾則同比下滑14.7%,主力車型帕薩特、途觀L等均表現欠佳。
電動化產品方面,ID.家族2022年在華交付量達到14.31萬輛,同比增長102.9%,雖然與既定目標存在差距,但是積極的布局為后續產品的投放提供了信心。去年6月,迪斯不再擔任大眾品牌CEO一職,由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接替。布魯姆上任后,宣布將MEB平臺升級為MEB+平臺,充電和儲能技術以及數字化架構將得到全面優化,競爭力增強。隨著今年包括ID.7在內的新車投放,大眾在華電動車矩陣將從小型車、緊湊型SUV、中大型SUV拓展至豪華中型轎車市場。
“老大難”斯柯達的表現依然令人失望,甚至有傳言稱斯柯達正在考慮今年退出中國。2022年,斯柯達在中國的銷量不足5萬輛,從企業內部來說,品牌定位模糊、產品重疊、更迭緩慢、對電動化轉型籌備不足等因素嚴重制約了斯柯達的發展;從外部來說,自主品牌迅速崛起,首當其沖擠壓了低端合資車的市場份額。上下夾擊之下,今年斯柯達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法系品牌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僅剩0.6%,DS、雷諾等相繼淡出中國市場,神龍汽車旗下的東風雪鐵龍與東風標致幾乎成了法系車的全部代表。2021年,東風雪鐵龍推出凡爾賽C5 X,東風標致推出中期改款4008、5008,幫助神龍汽車年銷量回到10萬輛水平。雖然銷量有起色,但神龍汽車仍有大量閑置產能。目前,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神龍汽車第二工廠已經由東風本田接手,未來將用作東風本田新能源乘用車全新工廠,通過企業內部優化的方式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今年神龍汽車將銷量目標定在了15.5萬輛,并發布用戶品牌“知音”,向“以用戶為中心”轉型。神龍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彬表示,今年上半年,東風標致408 X將正式上市;明年上半年,神龍汽車首款面向C端客戶的智能電動SUV將面世;未來五年,神龍汽車將密集投放9款全新車型和多款改款車型,其中8款為新能源車型。對比來看,這樣的速度仍然較慢。
作為燃油車時代的領跑者,來到電動時代,合資車企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部分跨國企業的退出警示其他品牌要加大產品本土化投入,更快地把更高端的技術拿到中國。
人們常用“大象轉身”來形容大型企業的轉型,大象轉身固然艱難,但不是借口。隨著整體環境改變、競爭加劇,將會有越來越多所謂的跨國車企被中國市場拋棄。合資車企,是時候來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改變了。(車訊網 沈丹發自北京)
相關閱讀:
《合資品牌“解困”之一 從一車難求,到銷量份額雙下挫》
《合資品牌“解困”之二 一跌再跌或成日產未來新常態》
《合資品牌“解困”之三 在華銷量10年來首降,豐田地位難保》
《合資品牌“解困”之四 二線車型下跌,本田難抵自主“侵蝕”》
《合資品牌“解困”之五 連跌不止 韓系品牌能否重回主賽道?》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