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原文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2、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3、二、譯文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資料圖)
4、這細(xì)細(xì)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fēng),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5、三、出處唐·賀知章《詠柳》擴(kuò)展資料:一、賞析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fēng),把春風(fēng)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
6、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7、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8、二、作者簡介賀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漢族,唐朝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市)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
9、唐武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
10、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11、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12、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13、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14、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
15、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16、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
17、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18、 ⑶ 妝成:裝飾,打扮。
19、 ⑷ 一樹:滿樹。
20、一,滿,全。
21、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
22、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23、 ⑸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
24、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25、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26、 ⑺ 二月:農(nóng)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jié)。
27、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導(dǎo)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fēng),把春風(fēng)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
28、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29、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30、《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31、"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32、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
33、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fēng)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tài)。
34、這是誰都能欣賞的。
35、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jīng)常看到的。
36、這詩別出新意,翻轉(zhuǎn)過來。
37、“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
38、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fēng)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fēng)中款擺。
39、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
40、《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xiàn)蜀柳數(shù)株,“條甚長,狀若絲縷。
41、”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fēng)流可愛”。
42、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guān)于楊柳的著名典故。
43、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44、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fēng)”,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
45、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fù)Q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
46、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shù)構(gòu)思一系列的過程。
47、詩歌里所出現(xiàn)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
48、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充的。
49、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yuǎn)留下年輕的印象。
50、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
51、碧玉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
52、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xì)葉”“二月春風(fēng)”又是有聯(lián)系的。
53、 作者簡介 賀知章,唐朝詩人。
54、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jiān)。
55、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
56、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57、證圣元年(695)進(jìn)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zhuǎn)太常少卿、集賢院學(xué)士。
58、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jiān)。
59、故人稱“賀秘監(jiān)”,又簡稱“賀監(jiān)。
60、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xiāng)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nèi),未幾卒,享年86歲。
61、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
62、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杰”。
63、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dá),為一代清鑒風(fēng)流之士。
64、尤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
65、曾與張旭、崔宗硅《海錄碎事》亦將其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并稱為“仙宗十友”。
66、賀知章還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故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
67、兩人也經(jīng)常同游,“凡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fā),落筆數(shù)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
68、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
69、(施宿《嘉泰會稽志》)賀知章以草書名世。
70、《述書賦》中贊其草書“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呂總《續(xù)書評》則以為“縱筆如飛,奔而不竭。
71、”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有言“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72、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
73、”盧象《送賀監(jiān)歸會稽應(yīng)制》詩“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xiàn)之。
74、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
75、”則喻其為王獻(xiàn)之。
76、當(dāng)時人們還將其草書與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馀令繪的鳳,合稱為秘書省“四絕”。
77、然而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xiàn)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jīng)》,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xì)相間,虛實相伴;結(jié)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xiàn)了他那風(fēng)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
78、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fēng)氣的序幕。
79、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80、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
81、不知道這細(xì)細(xì)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fēng)恰似剪刀。
82、 名句賞析——“不知細(xì)葉誰載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83、”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84、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fēng)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
85、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
86、而且“碧玉”也有雙關(guān)的意義。
87、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fēng)”恰相呼應(yīng)——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
88、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xì)葉誰載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89、”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fēng)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fēng)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fēng)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90、 [編輯本段]曾鞏《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91、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92、 【作者介紹】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
93、北宋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94、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jìn)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xué)苦讀,白幼就表現(xiàn)出良好的天賦。
95、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shù)萬言,脫口輒誦”。
96、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jìn)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
97、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98、熙寧二年(1069年)先后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
99、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jié)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
100、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xué),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
101、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
102、次年卒于江寧府。
103、理宗時追謚“文定”。
104、 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xiàn)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xiàn)在于學(xué)術(shù)思想和文學(xué)事業(yè)上。
105、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xué)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xué)觀點,強調(diào)“仁”和“致誠”,認(rèn)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rèn)識世界和主宰世界。
106、在政治上他反對兼并政策,主張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廣開言路。
107、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
108、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不同看法。
109、他認(rèn)為法愈密,則弊愈多。
110、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茍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zhàn)國策目錄序》)的觀點。
111、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
112、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hù)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yè)。
113、 曾鞏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114、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xué)和碑銘文字上。
115、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116、”他強調(diào)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fā)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117、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fēng)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
118、《宋史》本傳說他“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119、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
120、《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jié)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
121、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
122、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熔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dá)理。
123、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
124、《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zhí)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范文。
125、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jié)構(gòu)十分嚴(yán)謹(jǐn)。
126、《戰(zhàn)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127、當(dāng)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fēng),專趨平易自然。
128、王安石曾贊嘆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129、”(《贈曾子固》)。
130、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從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131、 曾鞏也擅長寫詩,有400余首傳世。
132、其詩或雄渾瑰偉,或委婉超逸,無不含義深刻,妙趣橫生。
133、《迫租》描繪了“今歲九夏旱,赤日萬里灼”,“計雖賣強壯,勢不旭弱”的慘狀,發(fā)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的呼聲,與王安石的《兼并》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134、絕句《西樓》、《城南》,清新雋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詩作的風(fēng)致。
135、他的詠物詩多數(shù)富有新意,如《詠柳》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136、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37、”以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別開生面。
138、曾鞏的詩作,格調(diào)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又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為人們所注意。
139、 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
140、《戰(zhàn)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jīng)過他的校勘。
141、《戰(zhàn)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于散失。
142、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
143、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dá)20000多冊;收集篆刻500卷,名為《金石錄》。
144、曾鞏治學(xué)嚴(yán)謹(jǐn),每力學(xué)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故能“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
145、其弟曾肇,說他的文章“一落紙,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xué)士大夫手抄口誦,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狀》,見《元豐類稿》卷末)。
146、曾鞏培養(yǎng)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yè)于他。
147、《宋元學(xué)案》云:“陳無己(師道)好學(xué)苦志.以文謁曾子固,子固為點去百十字,文約而義意加備,無己大服。
148、” 曾鞏的文章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
149、南宋朱熹“愛其詞嚴(yán)而理正,居嘗誦習(xí)”。
150、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劉大槐、姚鼐和錢魯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
151、《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于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
152、” 曾鞏一生著述豐富,有《元豐類稿》50卷、《續(xù)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
153、另外,他還著有《衛(wèi)道錄》、《大學(xué)稽中傳》、《禮經(jīng)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jīng)教考》等等。
154、宋朝南渡后,《續(xù)稿》、《外集》散佚不傳,今僅存《元豐類稿》 50卷。
155、又世傳《隆平集》30卷舊題曾鞏撰,前人考訂系出于偽托。
156、 【說明】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
157、柳絮在東風(fēng)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
158、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159、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160、 【解釋】 ①倚--仗恃,倚靠。
161、狂--猖狂。
162、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fā)黃,但趁著東風(fēng)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163、 ②解把-- 解得,懂得。
164、飛花--柳絮。
165、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字面意思】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fēng)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166、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詠柳賀知章(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167、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168、【注釋】詠柳:一作《柳枝詞》。
169、碧玉:形容柳樹枝葉的顏色。
170、這句說春天的新柳碧綠婆娑,如同玉樹一般。
171、妝:裝飾,打扮。
172、絳:用絲編成的繩帶。
173、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174、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175、二月:指農(nóng)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jié)。
176、似:好像,如同,似乎【譯文】早春的柳樹發(fā)出嫩綠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來的萬縷垂絲好像是綠色的裙帶。
177、不知這絲絲柳葉是誰裁出,原來二月的春風(fēng)像巧匠手中的剪刀。
178、【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179、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七言絕句,這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180、詩中借柳樹歌詠春風(fēng),把春風(fēng)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作于越州(今紹興)。
181、第一句是寫樹。
182、從字面意解,就是說,這柳樹是用碧玉妝扮而成的。
183、“碧”,翠綠色。
184、“玉” ,美者顏如玉。
185、這是從顏色蒼翠來寫柳的姿色之美。
186、這樣解釋似乎有點不大解渴。
187、倒不如從擬人化的角度來分析,以物比人,蘊含深情。
188、這是詩人將柳比喻成美人。
189、寫“柳”象美麗的姑娘那樣美。
190、南朝.宋《清尚曲辭.吳聲歌曲》有《碧玉歌》三首,說:“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191、是柳樹的枝葉將“碧玉小家女”打扮的更加美麗動人了。
192、第二句是寫枝。
193、“絲絳”是用絲編織的帶子。
194、這是寫柔條垂拂的繁茂,寫柳的風(fēng)姿。
195、柔長的枝條千枝萬縷,春風(fēng)吹拂,體態(tài)輕盈,宛如妙齡女子翩翩起舞。
196、姿態(tài)非常動人。
197、“萬條垂下”的“綠絲絳” 不正像碧玉小家女穿的百褶裙嗎?我們可以想象這碧玉小家女的長裙外還有短式腰裙,裙子上還有許多的邊花、角花、暗花,還有許多的佩帶裝飾物,既簡潔又淡雅;而這衣料又多是那綢緞紗。
198、她的服裝給我們以輕盈、柔美、灑脫之感。
199、第三句是寫葉。
200、柳樹葉帶狹長,往往用來形容女人的眉毛,如“柳葉眉”。
201、梁元帝蕭繹的《樹名詩》說:“柳葉生眉上,珠鐺搖鬢垂”。
202、古人多以“楊柳腰”“柳葉眉”來形容女子之美,非常傳神。
203、我們也可以看作是臉龐、眼睛、眉毛了。
204、詩人因這美女太美了,大概也動了心,馬上提出一個問題,“有一千般說不盡的風(fēng)流的臉兒”,不知是“誰”給修出來的?這一畫龍點睛之筆,蘊含著詩人多少歡悅和贊美之情。
205、第四句是寫春風(fēng)。
206、回答第三句提出來的問題,是“二月春風(fēng)”用剪刀剪出來的“細(xì)葉”。
207、這又是擬人化的手法。
208、“碧玉小家女”之所以這樣漂亮,是“春風(fēng)”這個慈母把她培育撫養(yǎng)出來的。
209、抽象的主觀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210、【詩人簡介】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
211、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qū))人。
212、少時以詩文知名。
213、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
214、后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等職。
215、賀知章為人曠達(dá)不羈,好酒,有“清談風(fēng)流”之譽,晚年尤縱。
216、86歲告老還鄉(xiāng),不久去世。
217、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gòu)、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等稱為“仙宗十友”。
218、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yīng)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fēng)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xiāng)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219、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19首。
220、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221、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222、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223、 不知細(xì)葉誰載出? 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224、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這首《詠柳》詩,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點出了柳迎春的特點。
225、柳樹可分為垂柳和旱柳。
226、垂柳又叫楊柳,為落葉喬木。
227、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葉灌木。
228、柳可以進(jìn)行無性繁殖.以須根生長為主,許許多多的須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緊緊地?fù)肀Т蟮兀瑸橹鞲商峁┴S富的營養(yǎng)。
229、主干通常在2-3米處就長出分枝。
230、光滑柔軟的枝條狀若絲滌,紛紛下垂。
231、柳葉是單葉互生,葉片狹長,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們極為熟悉的詩句。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關(guān)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lián)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